首页 分析和值大小单双走势规律计划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分析和值大小单双走势规律计划 > 新闻动态 > 这些鱼非要去跟鲨鱼蹭蹭,是想作死吗?真相竟然是这样的,大跌眼镜!

这些鱼非要去跟鲨鱼蹭蹭,是想作死吗?真相竟然是这样的,大跌眼镜!

发布日期:2025-02-03 18:40    点击次数:144

在陆地上,科研人员以小鼠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深入探寻瘙痒的产生机制。他们发现,某些化学物质可直接作用于感知神经元末梢的离子通道蛋白TRPA1,将其“开关”激活。

一旦TRPA1被激活,神经元内的钙离子流动便会增加,从而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会经由感觉神经元,如背根神经节中的C纤维,从皮肤传递至脊髓,最终抵达大脑的丘脑和大脑皮层,使人或动物产生“痒”的感觉。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阿贾伊·德干带领的研究团队,为了更透彻地理解瘙痒机制,选取了斑马鱼和小鼠作为实验模型。在筛选能够有效诱导瘙痒的化学物质时,他们选定了咪喹莫特。

咪喹莫特作为TLR7的人工激动剂,原本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及皮肤癌的。它通过模拟病毒RNA的作用来激活TLR7,然而,TLR7的过度激活可能引发局部炎症,进而导致瘙痒和刺痛等不适症状。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将多种化学物质溶解在特定介质中,并应用于三天大的斑马鱼幼体。结果表明,咪喹莫特显著激活了斑马鱼三叉神经节中的神经元,而该神经节主要负责处理面部的感官信号。

有趣的是,受到咪喹莫特影响的小鱼出现了独特的行为,它们频繁地用嘴部摩擦鱼缸壁,似乎在努力缓解瘙痒。这种被称作“瘙痒行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斑马鱼游动速度加快以及轨迹频繁改变。

为了找出引发瘙痒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关闭了斑马鱼体内的TRPA1通道。当经过基因编辑的斑马鱼接触咪喹莫特时,它们的摩擦行为完全停止。

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TRPA1通道很可能是咪喹莫特引发瘙痒感的关键所在。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痒和痛在一定程度上共享部分神经通路,它们都可以通过TRPA1通道来感知刺激。不过,它们通过不同的神经元分支和激活阈值,实现了各自的“职责分工”。

痒感受器主要对低强度刺激做出反应,其信号由特殊的C类纤维神经传递,传导速度相对较慢。而痛感受器则对高强度刺激做出回应,通常由Aδ纤维和C类纤维共同负责传递信号,其中Aδ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在哺乳动物中的适用性,研究团队进行了小鼠实验。结果发现,咪喹莫特同样可以通过TRPA1通道激活小鼠的瘙痒行为。

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干预下,小鼠的“挠抓”行为明显减少,但它们对疼痛的感知并未受到影响。这表明,在小鼠中,TRPA1通道对咪喹莫特的反应与斑马鱼存在一定差异。

广阔的海洋中,鱼类也难以摆脱瘙痒的困扰。海洋中的寄生虫是导致鱼类瘙痒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寄生虫附着在鱼的体表时,不仅会直接对组织造成损伤,引发红肿,还会刺激鱼体表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向鱼的大脑传递瘙痒信号。

为了找到海洋鱼类解决瘙痒问题的方法,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汤普森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耗费七年时间,在全球三大洋的36个地点开展了一项关于“鱼类挠痒行为”的研究。他们利用诱饵遥控水下视频系统,记录了6166段海底视频,对261种海洋动物的行为进行了细致观察。经过深入分析,他们发现黄鳍金枪鱼、南方蓝鳍金枪鱼以及虹鳟鱼等鱼类,会主动选择与鲨鱼接触来清除身体表面的寄生虫。在视频中,这些鱼类的磨蹭行为清晰可见。

它们会先靠近鲨鱼,待尾鳍摆动到合适位置后,迅速从鲨鱼身上擦过,就好像在使用“鲨鱼版砂纸”进行清洁。鲨鱼的皮肤因其独特的结构(皮齿)而较为粗糙,恰好适合鱼类进行磨蹭。

鱼类尤其喜欢刮擦头部、眼睛和鳃盖等寄生虫容易附着的部位。大洋性鱼类,特别是金枪鱼和虹鳟鱼,表现出了显著的刮擦行为,而大青鲨则成为了它们的首要选择。

令人意外的是,鲨鱼对于这些鱼类的刮擦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既没有躲避,也没有发起攻击,这使得鱼类能够顺利地完成“清洁任务”。

从陆地到海洋,生物们在应对瘙痒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智慧和强大的适应能力。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瘙痒现象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界中生物为了生存所做出的种种努力。